写在毕业之前:一个普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自白

毕业设计的定稿交给了导师,不出意外的话 4 年的本科生涯就要顺利结束了。回忆起 4 年前的那个 9 月,我提着大包小包、满怀着对大学生活憧憬来到杭州,开启了我与杭电的故事。站在现在回头看过去 4 年中的每一个节点,似乎事情都在朝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着。尽管有一些小小的遗憾、走过一些弯路,好在无伤大雅。谨以此文纪念在杭电学习生活的四年。

从本二到杭电

我是 “高考复读生”,2017 年第一次参加江苏高考,总分 327 分(满分 480,当时江苏高考仅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计入高考总分),当年江苏理科本一线 331 分,痛定思痛决定复读。2018 年第二次参加高考,总分 362 分,超过杭电在江苏的投档线 3 分,位次最后一名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我最擅长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全国卷的理综科目在江苏省 “奇葩” 的高考制度下均不计算进高考总分,所以复读后的成绩我已十分满意。

记得当时加杭电新生群的时候,许多人都说自己高三的模拟考试成绩稳上浙大,表示自己考差了才被迫来到杭电。对那时的我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凡尔赛呢?毕竟我卧薪尝胆复读了一年,才勉强有了和他们做同学的资格。

遇见红色家园

如果有人问我大学期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我会毫不犹豫的说是大一选择加入红色家园。

红色家园,全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红色家园网络工作室,是一个致力于互联网开发及服务,旨在基于互联网来服务杭电师生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学生社团。在未进入大学时,我就对 iOS 开发有着浓厚兴趣,被杭电录取后也因此购买了苹果电脑以便后续学习 iOS 开发。大一百团大战前,了解到家园是全校技术社团中唯一有 iOS 开发方向的,遂提交了报名申请并成功成为家园的一员。

来到家园之后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很荣幸参与了 HduIn iOS 手机客户端的开发——要知道一般的学生是没有在大学中接触这样一个包含数万行代码项目的机会的,做一些课程设计,写几百行代码已经是一般学生所能够到的极限,因此我也对这个机会尤为珍惜。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对课堂上学到的一些计算机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那些看似抽象的操作系统运行机制、晦涩难懂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真实存在于每台计算机之中的,熟练掌握它们无疑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开发者必备知识。我认为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投入工程实践,要比某门课取得满绩更有意义,所以我也不屑于去拼命卷绩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只是拘泥于书本上的教条,这也为我后期考研专业课轻松取得高分打下了基础。

由于获得了大量实践机会,家园成员的去向也可圈可点。核心成员不是进入一线大厂工作,就是进入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考上中科大的我只能说没有给家园人拖后腿罢了。

科研废物养成记

杭电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有一门特殊的课程 “创新实践”,形式上可以理解为给每个本科生配备一名导师来指导竞赛和科研训练。当初我大一下学期选导师的时候还是有点想搞一下人工智能方向的东西,所以选了一位比较 push 的导师,想着能够先接受一下科研训练,为以后升学读研打点基础。殊不知这一波入坑在后面极大的扭转了我对科研的兴趣,进而影响到了后面考研择校等一系列决定。

大二创新实践正式开课后,每周一次的创新实践课都在学习 AI 基础、准备课堂 presentation、申报项目中度过,仿佛提前过上了研一的生活。每周的那个下午总想着如何编一点进度给老师一些交代,对科研的热情渐渐变成了无感再到痛苦。与此相对的是,我总能在做工程开发的时候收获极大的乐趣和成就感,也逐渐明白自己或许更适合做一个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于是在后续我选择负责创新实践小组内项目客户端实现和后台部署工作,论文研读和算法的复现与改进则是交给另外两位队友完成。

说来讽刺的是,学院开设创新实践课本来是为了帮学生提前接触科研训练、提升读研后的竞争力,到我这里却实实在在地把我劝退了。当然可能我本来就不适合科研,也要感谢这段经历让我及时止损了。

考研:从东南到中科大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东南大学就是我的 “梦中情校”,为此还在高一暑假去了趟南京,逛了一遍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后面的事情各位自然也知道了,高考考了两次距离东南还是差了不少分,于是将圆梦计划的时间推后到了考研。

然而人是会变的,在创新实践课把我培养成了科研废物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考研目标。大三的时候和红色家园已毕业的学长闲聊,得知他在中科大软件学院(以下简称科软)读研,听他描述科软专硕的培养模式类似于国外的授课型硕士:无导师(没人管)、以就业为导向(不用科研)、招生人数多(好考)、研一下学期开始在苏州培养(家门口的大学)。在这四重诱惑的影响下,我当了一回渣男,果断抛弃了考东南的想法,开始将考研目标定为科软。

2021 年考研成绩出来后,科软以 4300 人竞争 608 个名额、 388 的复试分数线 “炸穿地心”,登上了各大考研博主的头条。说心里不慌肯定是假的,但是看遍了国内高校计算机/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以就业为导向的硕士仅此一家。于是我抱着没考上大不了工作的想法,将分数目标定为 400 分硬着头皮冲。

考研的具体过程我在经验帖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考前 20 天左右,科软考研群里传出了今年报名人数仅有 1400 人的官宣消息,看来大家都被去年的形势吓怕了,“爆冷” 就在今年。我在心里暗示自己,这可能是这辈子上中科大仅有的机会【手动狗头】。好在之前一直在以 400 分的标准去准备,今年的爆冷使得心里仅有的一丝焦虑也烟消云散了。虽然考场没有空调、考试那几天杭州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我还是很平稳地答完了 4 科的试题。之前按着 400 分去准备的策略给了我足够的容错率,只要我能顺利的答完题,上岸基本上就稳了。

走出考场后,我给自己的估分的下限是 370,上限是 400,但成绩最终出来却是 406,比意想的还要好,可能是安徽改卷比较松吧。虽说后面因为机试准备不充分留下了一点遗憾,但因为初试分数足够高还是毫无悬念地上岸了。

我从不认为自己比那些名校的学生差,只是当初被江苏高考坑人的制度摆了一道罢了,一个理科生要靠语文和英语去拼高分是很荒唐的事情。这次高分上岸不仅圆了我的名校梦,还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如今改革后的江苏高考将语数英之外的科目也计入总分了,江苏高考的评价体系也更加科学、更加公平了。

结语

可能在有些人看来,我的大学生活是平淡甚至无聊的:没有三天两头的团建饭局、没有刻骨铭心的校园恋爱、没有去过酒吧蹦迪、很少参与社交活动、整天宅在电脑前不知道在干些啥……我想说,我只是在坚持做这个阶段我认为正确的事罢了。计算机的魅力在于它是个很容易将想法转化为现实的专业,也难怪会吸引各行各业的人来跨专业学习。子非我,安知我之乐?

今年 9 月,我将如同 4 年前那样,提着大包小包前往安徽合肥,开启我的科大故事。希望三年后的今天,硕士毕业前夕,我能给各位看官奉上一篇更为精彩的回忆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